查看原文
其他

有求必回应不等于有求必答应

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-01-18

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吗?


需要。也不需要。我们需要对孩子有求必“回应”,不需要对孩子有求必“答应”。


图源 | pixabay


孩子婴幼儿时期的需求(饥饿、冷热、困倦、害怕、无聊)一般都是通过表情和哭闹来表达(言语能力不足以充分表达)。如果家长按照成人世界的思路去理解孩子哭闹,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在要挟、挑战成人的权利和威严。如果我们这样想,那么结果无非两种,成功树立“家长权利”的地位,或者投降于孩子的不良行为。无形中,孩子与家长处于敌对的两方。


而事实并非如此,孩子们只是在做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行为,而非成人世界里的“不恰当行为”(无法沟通、不讲道理、暴风雨式的情绪爆发等)。如果我们能恰当的解读孩子的行为,积极有效的回应孩子的需求,就可以帮助孩子改变行为,家长也能轻松很多。但是回应孩子的需求并不是“答应”孩子的需求。


错误示例

孩子早晨起来要看动画片。


妈妈:

“一起来就要看电视,天天就知道看电视,有什么好看的,不能看!"


孩子:

“哇啊啊啊~~~~”


孩子继续哭,声音越来越大。妈妈站在一边看着孩子,或者去做家务,孩子开始用头撞地。


妈妈:

“别哭了!别哭了!你要干什么!没见过这么难带的孩子!”


孩子指着电视,瞪着妈妈。


妈妈:

“只能看一会儿啊,以后再哭就不给你看了。”


孩子破涕为笑。


在很多孩子心中,动画片的吸引力很大,是娱乐方式中排行前三的项目。但是长时间看动画片对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如何帮助孩子遵守规则,选择更好的娱乐方式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做的事情。上面故事里的妈妈,在态度上是强烈反对孩子早晨起来看动画片和哭泣的,将自己的不满、对孩子嫌弃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。但是在行动上却是“答应”了孩子的要求(最后还是打开了电视)


正确示例

孩子早晨起来要看动画片。


妈妈:

“你想要什么啊?你是想看动画片吗?"


孩子表示肯定。


妈妈:

“宝宝想看动画片,动画片很有趣,但是现在还不是看动画片的时间,现在不可以看动画片。”


孩子继续争取(拉大人衣服、疯狂指电视、自己找遥控器、用言语表达意愿)。


妈妈:

“白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白天不可以看电视哦,我们有专门看电视的时间,晚上吃完饭可以看电视。晚上妈妈陪你一起看,好吗?”


孩子疯狂摇头,或者用言语表达还是要看动画片。妈妈保持平静,开启重复模式,简单明了表达立场。


妈妈与孩子面对面,微笑平静坚定的说:

“现在不可以看电视,晚上才能看电视啊。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别的事情,我们出去玩可以吗?妈妈带你出去玩,去找小朋友们一起玩。”(提出替代活动)


孩子依然很想看电视。妈妈开始做自己的事情,为外出做准备。


妈妈:

“我们要出去玩啦!妈妈要先洗脸。”


妈妈:

“妈妈和宝宝出去玩啦!妈妈换衣服”


······


图源 | pixabay


有效回应

孩子的步骤


识别孩子的需求信号并回应

不同年龄的孩子所发出的信号不一样。


用手拍电视,站在电视前,在电视前打转

你是看到了电视,是想起昨天电视里的狗狗吗?你是想看动画片吗?

确认孩子的需求。

“狗狗”,“看”,“开”,把遥控器塞在你的手里

宝宝是想看狗狗是吗?宝宝想看动画片是吗?

说出孩子的需求

“我想看动画片。”

你想开电视,看动画片

重复孩子的话,确认他的需求


如何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是被看到的?其实方法很简单,就是重复孩子说的话。如果孩子不会说话,就是直接说出孩子的需求。


带领孩子思考

对于已经可以用言语简单交流的幼儿,我们要尝试领着孩子思考。比如:

  • 如何安排时间(白天我们要做的事情)。

  • 长时间看电视对身体不好(眼睛酸痒,身体缺乏锻炼等)。


很多家长会直接拒绝孩子,但是忘记向孩子强调拒绝的理由。这些拒绝的理由只发生在大人的头脑中。虽然带领孩子思考并不能立马打消孩子看电视的意愿,但是可以让孩子有机会熟悉大人的思考方式和内容,帮助孩子成长。同时避免孩子觉得,家长故意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情,父母不看重自己。


图源 | pixabay


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

平静+重复+提议


越是难以拒绝的事情,越是要平静温和。这是最难的一点。对于很对家长来说,开口咆哮、威胁、诱骗,是因为自己在开口之前已经慌了神。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引导孩子,也不相信孩子能够被引导。只能用强硬的措施让孩子服输。如果一开口就以打仗的姿态出现,孩子一般也会越战越勇。即使小时候被制服了,还有青春期在等着你。


重复,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坚定。最好用一句话明确的表达立场。比如,“白天不可以看电视 ”。强调规则,“晚上吃完饭可以看电视”。


提议,让孩子看到希望。“我们现在可以出去玩。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,同时向孩子抛出橄榄枝。孩子被拒绝的时候会感到难过,但是最让人难过的是感到被抛弃。向孩子抛出橄榄枝,是提示孩子父母还是在他身边的,接纳他的。虽然这件事情不可以,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一起完成的。


先处理情绪,再处理事情

这是和孩子、和人沟通的原则。当孩子哭泣、情绪崩溃的时候,很对家长内心是很愤怒、委屈、无可奈何的。这个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选择,是父母做为孩子情绪的容器,还是孩子要做父母情绪的容器。我们要尽量选择做孩子情绪的容器,承托孩子成熟成长的过程。


错误示例

孩子:

“小朋友坏,我不想去幼儿园。”


妈妈内心崩溃。谁欺负我家孩子了;老师都干吗去了;这个幼儿园行不行啊;孩子不上幼儿园怎么办啊;明天我要上班不能请假啊。


妈妈:

“小孩之间都是闹着玩的,你做了什么别人这么对你啊,要先想想自己的问题。你可以找老师啊。”


孩子不说话了。妈妈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问不出个具体情况,又着急又生气把孩子吼了一通。


过两天接孩子的时候,孩子又会说同样的话。


图源 | pixabay


正确示例

孩子:

“小朋友坏,我不想去幼儿园。”


妈妈停住脚步,蹲下来,看着孩子的眼睛:

“宝贝,让妈妈看看你。发生了什么事情,你有什么感受?”


孩子不说话。


妈妈观察孩子的表情:

“宝贝,你看上去有些伤心,还很生气。妈妈在,妈妈陪着你。让妈妈猜猜,是不是和小朋友闹矛盾了?”


孩子不说话。


妈妈:

“妈妈知道了啊,你很难过是吗?妈妈陪着你,是小朋友抢你玩具了吗?”


孩子不说话。


妈妈抱抱孩子:

“没关系,你也不用现在告诉妈妈。等你好受一些,想和妈妈说的时候再告诉妈妈。妈妈会陪着你的。”


往期回顾


05

-

2019-08

 原创 | 有求必应就是溺爱吗?

07

-

2019-08

 原创 | 真的要隔代寄养吗?请考虑清楚


周娱菁

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,从业5年。擅长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;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疏导;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矫正;青春期成长问题咨询等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